青春足迹绘就乡村新图景:走进蚌埠大谢村的振兴实践
2025年7月18日至19日,淮北师范大学“倾听百村村支书”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蚌埠大谢村,开展调研活动。眼前是连绵的翠绿稻田和挂满枝头的葡萄,这个淮河岸边的村庄,正以其蓬勃的生机,诉说着乡村振兴征程中的成就与挑战。
步入大谢村,规整的农田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这里不仅稳固着粮食生产的根基——通过推广现代良种和智能农机,小麦、玉米单产较五年前显著提升30%以上,更积极探索特色农业发展之路。葡萄种植成为亮点,村民谢春家的30亩葡萄园,凭借优质品种“阳光玫瑰”,年收入可观,并带动了30余位村民就近就业增收。羊肚菌种植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经济效益远超传统作物。村内的高效农业产业园,四季常青的蔬菜大棚不仅是“菜篮子”,更是脱贫户王桂兰等村民的“致富棚”,稳定的务工收入和分红保障了他们的生活。
村庄的变化渗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村小学配备了现代化教学设备,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定期输入;升级后的卫生室提供了更便捷的基础诊疗服务;惠民补贴精准及时发放,自来水普及率大幅提高;电商服务点的设立,让快递直达村民家门口。正如村民李大爷所感:“这几年添置了新家电,生活越过越有滋味。”
村两委干部虽然年龄结构偏大(平均62岁),但学习热情不减。他们积极运用数字化治理平台,将政策信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小视频,努力实现村务“一站式”办理,提升了服务效率和透明度。
产业链条短: 葡萄产业缺乏保鲜冷库和深加工能力,鲜果损耗大;羊肚菌多以初级形态销售,深加工潜力亟待挖掘。村集体收入过度依赖土地承包费,自身“造血”能力不足。
人才与治理短板: 特色农业核心技术依赖外部专家,本地农技力量薄弱;村干部数字技能普及率不高,影响智慧村务推进速度;接受过种植培训的年轻人,多数选择外出务工,返乡创业动力不足。
设施欠账: 部分危房改造因资金问题停滞;灌溉设施老化,旱季影响收成;村文化广场缺乏必要设施,全年利用率低,村民对丰富文化生活的需求强烈。
青年思考:探寻可持续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激活内生动力,而非简单的外部输血。”调研团队负责人强调。大谢村的实践表明,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精准识别并解决发展痛点,是探索可持续振兴路径的核心。团队基于深入调研形成的23条具体建议,已提交当地政府,并将持续关注后续进展。
从传统耕作到特色产业崛起,从摆脱贫困到追求全面振兴,大谢村的变迁是中国无数乡村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在政策精准滴灌与内生动能激发的共同作用下,这个淮河之畔的村庄,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蓝图坚定迈进。
(文:谢雨欣 图:谢雨欣 审核:王晶)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