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师学子三下乡:线上线下考察复工复产
白驹过隙,时光飞逝。人们挥手目送白雪皑皑的冬天,微风和煦的春天,又迎来了酷暑炎炎的夏天。于2020年8月7日至8月9日,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实践团队的成员分别在各自所居地(六安市、蚌埠市、合肥市,苏州市)进行线上线下的疫情防控相关调研。2020年的暑期实践活动就在蝉鸣声中渐渐落下帷幕。
深进社会,切实了解民情
团队成员们开展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研活动。在线下调研的过程中,通过深入观察和采访当地居民及商铺,成员们了解到,县城已基本复工复学、而在新一线城市合肥,一些高校还没有复学。
但是无论在哪,该有的基础疫情防控并没有丝毫松懈。居民社区的电梯、快递柜等高接触公共场所每天定时消毒,社区外来人员需要填写登记表,社区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戴着口罩进行消毒和体温测量。
在采访中,成员们了解到,大部分的居民已经基本恢复了疫情前的日常生活,早上跑步,晚上散步遛狗。几个月前蜗居在家不敢出门的场景早已不复存在,大多数人已经摘下了口罩。但疫情未止,防疫就未止。
一个在防疫工作中做到面面俱到,细致入微的城市不一定经济很发达,但人民在其中生活一定有安全感。负责的防疫工作可以让人们从疫情的焦虑中挣脱出来,从而迎接一个美好的开始。
实地调研中小微企业,考察面临的“危”与“机”
中小微型企业的大量存在是一个不分地区和发展阶段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是保证正常合理的价格的形成、维护市场竞争活力、确保经济运行稳定、保障充分就业的前提和条件。
而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这类企业危险与机遇并存。成员在调查中得知,六安为促进复工复产县内就业,全县收集发布62家县内企业6346个岗位信息,全面完善招工、稳岗等补贴,着力优化出行、就学、就医、中介、党建等服务,扎实开展“点对点”“送您上岗”活动,为企业和员工建路搭桥,助力复工复产 。
在实地调研微型企业时,负责人表示,“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家通过法制手段强有力地控制了疫情,才让我们这些企业有“复活”的机会。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不是国家及时通过法律的武器来制约人民群众,我们的疫情到现在还是持续恶化的情况。我们这些企业损失得远远不止这些,我们估计也早就倒闭了。不过现在全面复工复产,生意也蒸蒸日上,都得感谢国家。”
科学技术推动复工复产
线下调研成员走访居住地附近的工厂,工厂里仍然要求佩戴口罩,口罩每月定期发放,不够可以再拿。刚开始复工的时候,工厂的大门口常会排起长队,每个人必须测量体温后才能进入,现在则不需要了。工厂负责人说,疫情使得他们的生产力有所减弱,因为厂里有些员工的家在一些高风险地区,无法返回厂里工作。
产品滞销,劳动力未汇集很容易让一个小型企业资金链断裂,但也有许多抓住机遇的人,通过此次疫情,实现了产品转型,而这源于科技创新的功劳。
科技的发展也使得产品的销路更加多元化,推动着生产技术朝着高新化迈步,更容易在这个科技感十足的现代生存。疫情推动了数字化转型,而数字化转型也使得企业加快运用新技术对企业竞争力重塑,科技创新改变了受制约的生产和销售方式,让人们再一次意识到了科技的力量,加快了对新科技的研究,科技终究是第一生产力。
心得与体会
疫情阻击战远未结束,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们不仅清楚地认识了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更感受到人民在疫情中成长,对科技创新进一步的运用,使科技创新充分发挥保障支撑作用,向着未来稳步前进的决心。每一位社会公民要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走好科技创新强国这条路,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成果付之东流、前功尽弃。
商铺依然需要测量体温、登记后才能进入 褚煜妍 摄
团队成员采访社区商贩,了解居民生活情况 王雪婉 摄
图为团队成员王雪婉走访服装类中小微企业 王雪婉 摄
图为成员王晴晴走访渤海新型建材公司 王晴晴 摄
(文:王志勇 图:e青年传媒中心 审核:王晶)
用户登录